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古代耽美>

假世子经商致富后揣崽跑路了(2)

作者:埃熵 时间:2023-11-19 11:35 标签:生子 种田文 甜文 宫廷侯爵 轻松

  许是生在中秋的缘故,顾云秋从小就爱吃桂花糕,尤爱陶记这种以鲜嫩冰粉兑好包软沙馅儿的,一口咬下去甜丝丝的,唇齿间都仿佛带上了桂花香。
  见顾云秋还愣着,宁王妃干脆将他身后垫子抽走、扶着他躺下,“累就多睡会儿,别担心、你父王不会再同你生气了,他回来若还要骂你,娘就帮你骂回去!”
  顾云秋眨眨眼。
  宁王妃伴了个鬼脸,“秋秋不怕。”
  乍然被唤小名,顾云秋心里一时五味杂陈,最终只能放松自己平躺,缓缓闭上眼睛——
  前世,顾云秋是个纨绔。
  他不爱读书、不通文墨,君子六艺一无是处。
  旁人家的公子哥五岁就该上学堂、寅时晨起读书,而顾云秋贪睡、早上起不来床,宁王无奈,只能给他专请个先生到家中、午后再教他念书。
  即便如此,顾云秋还是五日点卯三日不在,不是上街看戏就是爬假山、放纸鸢、斗蛐蛐。
  时至八岁还背不全千字文,骑马要人扶、射箭中鼓吏。
  入宫一次不是打碎皇帝的宝贝砚台就是淹死宫中移栽的荔枝,掰断过贵妃宫中的大珊瑚,还放跑太后精心养了三年的长尾鹦鹉……
  以至后来长大,顾云秋就成了京中第一纨绔:
  科举屡试不第、秋猎一无所获,除了生得好看肤白胜雪、面若桃花外,浑身上下没半点可取之处——
  成日只懂投壶关扑、打牌饮酒,即便他下场锤丸一场不输,轻摇折扇就能一眼辨出冰裂纹琴是否造假……
  但,京中还是人人都说:生子莫如顾云秋。
  顾云秋前世能活得这般潇洒恣意,不为别的,只因他的父王是陛下亲弟、他的母妃是定国公幼女。
  大锦宁王这尊位特殊,传锦朝立国前适逢乱世,太|祖皇帝征战六国、九死一生,幸得一顾姓公子拼死相助,才能顺利夺得江山。
  两人既是知音好友又是生死兄弟,太|祖登基后,便欲拜那顾公子为相,可惜他旧疾成疴,以病请辞。
  太|祖无法,便专设这闲散宁王位,以保全顾家往后的富贵荣华。
  然立国后没几年,顾公子便病重不治,他身后无一子半女,太|祖悲痛之余以自己的幼子出嗣,更立下“有锦朝一日,便有顾氏万世为王”的祖宗遗训。
  是故,历代宁王中有许多皇家子息。
  而定国公骁勇,却西戎于嘉峪关外,保得中原数年平安。他战死后,其子领兵继续镇守西北,获封正二品镇国将军。
  而徐家长女早年被先帝指婚,如今已是摄六宫事的贵妃。
  简言之,顾云秋有个皇帝姨夫、贵妃姨母,还有个手握数十万重兵的大将军舅舅……
  门楣显赫又是皇亲国戚,他自然底气十足。
  而且,王妃自小体弱、子嗣缘薄,好容易怀上顾云秋,生产那日又状况频出:
  先是天相大异、八月十五团圆节却天阴下大雨,后是护城河不明原因突然倒灌、导致京城大门提前关闭。
  宁王夫妻被困在城外,实在无奈,只能暂避入报国寺内。
  报国寺是国寺,住持圆空大师开方便法门,让僧人们誊出僧舍,又跑遍附近村落,磨破嘴皮请来一位愿在中秋暴雨夜出门的产婆。
  寺中条件有限、人手不足,宁王妃九死一生,才险险生下云秋。有了这样的经历,宁王夫妻自然对这孩子倍加溺爱——
  不爱写字可以不写,不想骑马可以不骑。
  无论在外面闯了什么祸,只要不违背原则,都能被当作家务事处理。
  旁人再不满也只能慨叹顾云秋投了个好胎,得了这天生富贵命。
  而顾云秋也这样荒唐随性地活了二十年,直到——
  承和二十年的中秋。
  那年八月十五,宁王府张灯结彩,既庆中秋月圆,又贺宁王世子及冠,盈门宾客全是世家公卿、皇亲国戚。
  但开席没多久,宁王夫妻却将一位衣粗麻的老妪奉为上宾。
  老妪原是京城人士,自蜀地远道而来。
  他的儿子早几年在川陕从军,接她过去照顾后,最近又因平乱有功被调回,她跟着返京后,听闻宁王世子及冠,便携几匹蜀锦上门贺喜。
  待嬷嬷落座后,宁王妃就拉过顾云秋替他小声做介,告诉他这是当年的接生嬷嬷。
  顾云秋立刻上前,拜下后乖巧叫了声婆婆,直哄得老太太心花怒放。可当她提起那个雨夜时,却语出惊人地道出一句,说她还记着小世子右脚底的三颗福痣。
  此言一出,热闹的宴席渐趋沉寂。
  宁王持酒杯的手微微颤抖,宁王妃也失态地从座位上站起。
  顾云秋的笑容更僵在脸上、血色尽褪。
  世人皆知:宁王世子顾云秋,肤白胜雪、皓如凝脂,莫说是痣,他身上连块斑都没有。
  倒是有个和他同日出生在报国寺的孤儿,脚底有这嬷嬷说的痣。


第002章
  顾云秋是被抱错的。
  其实承和二年八月十五,在报国寺产子的,并非只有宁王妃一人。
  僧人们冒雨出寺请回产婆,回到寺门口又意外遇见个浑身是血、昏迷不醒、生产在即的民妇。
  是夜电闪雷鸣、风急雨骤,民妇和王妃先后产子,接生嬷嬷忙得焦头烂额,再加上那民妇难产,兵荒马乱下——竟裹错了襁褓:
  两个孩子被抱反,民妇之子由此成为金尊玉贵的世子,而真世子却阴差阳错变成孤儿。
  那民妇身上有伤,产后不幸血崩,没留下只言片语就匆匆离世,僧人们只在她随身的行囊中发现了一把月琴,还有块洗得泛白的帕子。
  帕子上未绣花鸟,不像女子用物,圆空大师拿到灯下细看,才在内侧角落发现一个用彩线绣的“李”字。
  本来,无父无母的孤儿该被送到京城慈幼局,但圆空大师看这孩子可怜,加上与宁王世子同日降生也算有福,便将他留在了寺内。
  依帕子上的李姓,圆空大师取“从舟行自在,何处不逍遥”义,给他定了个俗名叫从舟。
  后来又按寺中僧人圆明净智、了悟真常的辈分,给他取了个相应的法号叫明济,算在圆空大师门下。
  圆空大师虽是得道高僧,但对寺中一众小沙弥都是关爱有加,尤怜这孩子从小丧母,便将他带在身边亲自教养。
  李从舟也争气,从未让圆空大师失望。
  即便长在佛寺,他也一直勤勉刻苦:
  晨起挑水劈柴、读书习字,午后骑马练剑、踏梅花桩,入夜后还挑灯帮圆空大师释经译典,小小年纪就能通读梵文佛典。
  八岁时,就已写得一手银钩铁画的好字。
  十二岁那年,元宵夜,陛下在宣武楼出一道画题考众举子,最终夺魁的却是落款“报国寺一僧”的僧明济。
  后来,适逢海外游方高僧到访,他盘膝蒲团与对方论道,竟赢得高僧不绝赞誉,言他将来必成一代宗师。
  往后一场秋猎,李从舟一席僧衣立于檐下,闭目开弓、连中十靶,每一靶都正中红心,以此技压群雄、拔下头筹。
  圆空大师以他为荣,报国寺的僧人们也极喜爱这个小师弟,无论上哪参加法会,他们都会想着他——小时候给他带吃的玩的,长大就带孤本经书。
  而李从舟虽不知晓自己身世,却敬圆空大师如父、诸位僧人如兄,当真将报国寺当成了自己的家。
  可惜,承和十五年一场大火,竟将包括圆空大师在内的数百名僧人都不明不白地烧死在寺里。
  李从舟当时恰巧被派往九华山法会,反而侥幸躲过一劫。
  他回来时,官府已在收殓遗骸,问,也只说是流寇作祟。
  京中百姓议论纷纷——
  有人质疑一朝国寺走水怎会无人相救,定是望火楼失职;有人却提起之前一桩疑案、说是报国寺勾结贪官在先,才有此报应……
  总之,那是京城人最后一次见到僧明济。
  他安葬了恩师和一众师兄弟,又在报国寺冒着黑烟的残垣断壁前守了七天七夜,然后就离开京城北上。
  他蓄发还俗,辗转去西北投身军营。

上一篇:厌金杯

下一篇:还玉京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