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夷人家(60)
顾城扔了1个地雷
依依然然扔了1个地雷
……
感谢小伙伴们的营养液,一人一个啾,替南仔啾的喔^o^
读者“黄油蘑菇”,灌溉营养液
读者“titizhu”,灌溉营养液
读者“白衣”,灌溉营养液
读者“顾城”,灌溉营养液
读者“琪铭斐”,灌溉营养液
读者“。。。。。。”,灌溉营养液
读者“215yaoyao”,灌溉营养液
读者“有匪君子”,灌溉营养液
读者“有匪君子”,灌溉营养液
读者“有匪君子”,灌溉营养液
读者“兔原”,灌溉营养液
读者“神起家的兔子”,灌溉营养液
第45章 时间简史
月街有两山一湾二寨。两山即圣山,山上人家大都务农为生,不过圣山上的土地全部都归神庙所有,这些人家全都是神庙的佃农,二三十户聚一起组成一个小农庄,两山之上有好些个这样的小农庄小寨子,略过不提。
单说这一湾二寨,全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位于北圣山的风营寨建寨于万年以前,是首位祖巫的驻地,此地时有大风,因之而得名。
现今的风营寨上有人口一万二千,除了有着近千名学员及师长的“月街学馆”,还是整个巫夷的政务中心,大巫馆邸和月街神庙(即第一神庙)都在北圣山,寨上超过半数的人家都是政府工作人员及其家属。不过巫夷没有“政府”一说,大巫是最高统领,神庙也是政事机构之一,兼管很多具体政务,所以这些人实际上都是为大巫和神庙工作。
而麻石寨,情况就要特殊一点了,它的人口不足一万,比风营寨还要少上一点,但它却是整个巫夷武力值最高的地方,不仅是因为山上有培养巫夷未来的巫士之星的“月街巫士学馆”,更因为很多中阶巫士都在此定居并开设工坊,高阶巫士更是都在山上建有大宅。所以,虽说麻石寨上也有很多普通人,但是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依附巫士为生,说麻石寨是个巫士寨,名副其实,一点都不过。
月街的两个寨子各有其特色,但要说到热闹繁华,却是远远及不上河谷里的圣河湾——南圣山上有南圣河,北圣山上有北圣河,两条圣河在此相遇,又与横贯整个前巫夷的大邬木叶河在此交汇。三江汇合之处,自来便是物质集散之地,更别说万年以来,巫夷人开拓出了大大小小十数条运河,最大一条即是逦行江,其终点便是圣河湾。
是以圣河湾上河道纵横,很有些北地水乡的韵味,自古以来即是繁华兴盛之处。目前湾上常年住着九万余户人家三十余万人口,加之赶山会在即,又有四五万人从各处风涌而至,但见得每一条大街之上都是马车奔忙,街道两边人流如织,整一个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暄闹不已。
两轮车不能进入马车道,只能跟行人抢道,这方面黑头小阿哥诺阿亚堪称行家,弄个拥挤的地方,他愣是没下车,凭着超人的车技以及大小两只黑头仔的大嗓门(车笼头上挂着的那个小铃铛已经没多大多用处了),在人流之中钻进穿出,一路飘忽着安然前行。
三人一车在街上穿行了约莫一刻半钟,诺阿亚右脚点地,停在一家木器店门前。
车还没停稳,朗阿贺就稳稳当当地从车笼头上跳下地,兴冲冲奔到店门边,冲里面大叫:“阿妈,阿妈,我先过南阿哥家里去了,今天中午有凉面吃!”
车上的诺阿亚直接翻了一个大白眼。
阿苏南不禁莞尔,听这理直气壮的,这是把他家当作了自己的第二个家呢。不过他也不觉得有啥不妥,反正这些年他也是把这小子当作亲弟弟来养的。
阿苏南原本没打算下车,不用想都晓得今天的生意必定大好,他就不进去添乱了。不成想耳朵太好使,立即就听到店子里面贺仔阿妈冲着自家儿子大叫:“不准跑不准跑,贺仔你给我回来,你阿爸有物事要交给你南阿哥……”
阿苏南一愣,随及想起自己托浸阿叔做的寿辰礼盒,连忙下车,抬步即往店里去。
要说朗阿贺他阿妈做啥会出现在圣河湾的这家店子里,这就当真叫做“说来话长”了。
……
话说七年半以前,阿苏一家由朗阿寨搬往乌衣寨,乌衣神庙在兑现承诺时释放出了极大的善意,提供的六亩免租农田全都是一等一的良田,居住的木楼虽不在“叫鱼街”那等繁华街段,却也位于两条巷子的交汇处,家门口就有一口公共水井,是个做生意的便利地方,阿苏家至此在乌衣寨安家落户。
实际上,神庙并没有给予阿苏一家特别照顾,那次觉醒的巫童有十一个之多,凡是十二岁以下的都得到了同等承诺,不过真正搬来的只有五家,其他人家出于种种顾忌,主要还是山里人见识不够舍不得好不容易才积攒起来的那点家业,又生怕到了乌衣寨人生地不熟生计艰难,思虑再三给放弃了。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比如雨满阿爸就特别特别想要搬家,可惜被栎侍者不温不火一句“雨满过十二岁了”给拒绝了。雨满阿爸大概是想搬家想疯了,可能也是让女娃觉醒给冲昏了脑袋,觉着栎侍者不是巫士没啥个了不起的,竟然还敢还嘴说“阿苏措也过十二了”,那天碰巧灭绝师太就在旁边,当即就冷下脸说了声“他家南仔才七岁”,一下子就把他的乌衣梦给彻底灭绝了,大半个朗阿寨都觉着大快人心,很是解气。
五家人搬来乌衣,两家人自觉除了种田啥都不会,选择住到神庙的农庄上,图个便利。住乌衣寨里的有阿苏家和朗阿浸家,还有刀莱寨的德夙家,这三家人都不是盯着几亩农田过活的,阿苏家就不用说了,会做很多好吃的新奇吃食,而德夙家原本就是刀莱的富户,在乌衣寨有亲有友,搬来后开了一家山货店。
不过,三家当中最是出人意料的,当数朗阿浸家。
朗阿浸身有残缺,做不动重活,家里只有贺仔阿妈一个人下田,原本大家都替他家捏了一把汗,谁成想刚一安顿下来朗阿浸就进了乌衣寨的木器工坊,而且他进去还不是当学徒,一进去就是匠师,不用干重活,每天就是动动嘴皮子,第一个月,就拿回家六个银角子!
而且吧,朗阿浸还不是一整天都呆工坊里,工坊应许他吃过午饭才上工,每天上午他都到“乌衣学馆”听讲,跟阿苏南还做了一整年的同窗,直把旁观者看了个目瞪口呆,就连阿苏家最不喜欢读书的巧月阿朵,学习态度都因此端正了许多,不再是一看到自家小弟拿出课本就顺着墙根儿悄摸摸地溜走。
这些个人家当中,过的最好的当然还是阿苏家,谁叫他家有个做弊器呢。刚开始他们也只是想着开个食坊卖点吃食贴补家用,不过等到阿苏南确定自家的吃食很受欢迎、而乌衣寨的购买力又足够大之后,策略就完全变了:他家把零售改成了批发,虽说利要薄上一两成,却省下很多心思,阿苏南觉得很值。
对于那些个没可能“批发”的吃食,阿苏南更是说服阿爸阿妈,直接卖掉方子完事——吃食又不是造火箭,没几个月肯定被山寨,弄不好比他家做出来的都要好吃,依路阿妈就是那颗在前的“珠玉”,他们家与其被动接受,还莫如主动换钱。
此后,阿苏家用卖方子的银钱置办了四亩地,又盘下一家小客栈。阿苏南现在算是看明白了,巫夷这地界,真正要想过的好,还是要跟巫蛊沾上边,四亩农田一个店栈,算是给阿妈阿爸的一个保障,真正的好日子,从土里刨不出来。于是,等到来年赶山会,朗阿寨的乡亲们猛然发现这才过了一个冬天,阿苏家已经在乌衣寨买了地置了业,连铺子都有了,妥妥的富户啊!
而“新进富户”阿苏家,也没有忘记朗阿寨的穷乡亲们,这个也是因势利导,说起来刚刚迁入乌衣寨的三户人家都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难题:神庙给的六亩地种不过来。
来之前他们都觉着这点地不算回事,在朗阿谁家不是十亩二十亩的?来到乌衣之后才发现,两处的种地方式完全不一样,这边种地的那个精细,都赶绣花了——乌衣这边地肥坡缓天气好,翻地除草施肥浇水,样样不落,时不时的还要除一下虫,除了一季主粮还可以再种上一季豆子,完全不是他们熟知的粗犷种田法,一个壮年汉子照顾四五亩就顶天了,偏他们都有赚钱的营生,谁家都没办法投入足够的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