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且听一曲将军令(124)
于是,周和帝从善如流的说:「既然如此,吴卿可多购买粮草之物,并命各州府务必加大粮草储量,以备不时之需。」
「臣领命。」吴存德在旁躬身称诺。
周和帝又说道:「兵部尚书蒋严何在?」
蒋严出班答道:「臣在。」
周和帝说道:「蒋卿,一但与匈奴开战,则你兵部责任重大,不仅粮草、军需物资要及时送到,兵员调整,记功行赏、死伤抚恤等事也要一并做好。你当小心谨慎,不可有一丝懈怠。否则误了战事朕可不会轻恕!」
蒋严正色答道:「臣遵旨,臣定不敢有丝毫懈怠。」
周和帝满意的点点头。
他又向工部尚书交代好兵器、军械铸造的事宜后,总算能够开始正题,制订军略了。
周和帝很有自知之明,他自知不精武略,是以决定如往日般由武将们自己决定怎样打,他负责最后盖棺定论。
这次商议攻打匈奴的准备,是以殿内以武将居多,贺齐、李敛、高岑、牛继宗、冉封、林寒、李明珠、贺诚、贺信、高克恭等,黑压压的一大片。
贺齐率先表示他这次负责留守边关,不会领兵出击。而高岑都表示自己擅长于水战,但对北方匈奴知之甚少,所以还是负责坐镇南边吧!
两位资格最老的大佬都表示把浪的机会交给年轻人了,一众年轻人为了争出战的名额都快打起上来似的。
他们杀气腾腾的请战声此起彼伏,掺杂着牛继宗和冉封骂骂咧咧的粗话,以及与众将的对骂声,热闹得跟煮一锅粥似的。
旁边的兵部尚书蒋严黑脸,对着这群名义上由自己管辖的「下属」,很想直斥他们在御前喧哗,乃大不敬之罪。尤其是牛继宗和冉封两个竟敢说些粗言秽语,简直有辱圣听。但见得周和帝不以为意,反倒是一副兴致勃勃的模样,只得作罢。
他这位兵部尚书和这群手握重兵的将军们向来都不是同一条线的。都说文武相轻,如果有机会的话,兵部的文官绝对是怼武将怼得最不遗余力的一群文官。
双方之间的恩恩怨怨简直是罄竹难书!
兵部觉得这群大老粗不听调令,目中无人,言语粗鄙,有辱欺文,动不动就出手打人,羞辱他们这些清贵的读书人!
武将觉得兵部那群弱鸡吃空饷,喝兵血,克扣他们钱粮、军械,针对他们这些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将士!
总言而之,双方都对对方很是看不顺眼。
而贺齐等人自然是有注意到蒋严的脸色,但素来看不起弱鸡文官的牛继祖、冉封等年轻一辈的将军还特意把声音扯高三度,险些喊破了蒋严的耳膜。而资格老、又素有大局观的贺齐和高岑等老一辈将军却是鸟都不鸟蒋严一眼。
相比起牛继宗这些小年轻,从军几十年的贺齐、高岑等人对兵部这群处处掣肘着他们的王八蛋简直深恶痛绝!兵部每年至少有三十道弹劾武将的折子中,贺齐和高岑折子上有名的次数占了大头。什么在兵部拍桌骂娘,言行不端、在兵部官员下班后挟私报复,把人套麻袋于暗巷中暴揍,让当初首次知道此事的李敛以一种不可思异、偶像破灭的目光看向贺齐。
李敛:想不到你是这样的人Σ(っ°Д °;)っ……
他就该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与牛金混在一起的人,又怎会是性情谨直,恪守军规的人呢!他当年还是太年轻了。╮(╯▽╰)╭
「好了。」同样瞧不上只懂得纸上谈兵和拼命减少天策府各项预算的兵部文官,但思量着大战开始后,还要靠兵部运送粮草和军械,李敛不得不顾及一下兵部大佬的感受,选择出面调停。
「大殿之上如此喧哗成何体统?」
连责怪也算不上,仅仅一句问句后,就转入正事,「据报,匈奴除了边境屯兵七十万大军外,还派人联络突厥、鲜卑、柔然三族。三族最近频频调配兵力,暂时未知具体数量,但初步估计达四十万之数。」如此一来,大周要面对的敌方军队高达百万。
众人心里稍一计算,脸色不禁沉了三分。
第一百零八章 猜忌
一百一十万!
就算换着一百一十万只蚂蚁, 要把它们逐一踩死前, 恐怕自己也已经累死了!更何况,蚁多咬死象,即使是一命换一命, 大周也会遭受到极大的重创!
而且, 突厥和鲜卑绝对不只这点家底,若是倾巢而出的话, 纵然是比不上匈奴, 但粗略估计能有五、六十万能战之众。
换而言之,如果不能一下子把匈奴, 或者该说是突厥和鲜卑打痛、打死!让他们见势不妙、心生退意的话,战事一旦拉长成了拖延战,大周无论有多丰厚的家底都得耗得一乾二净。
「静涯有何高见?」周和帝顿时忧心起来。
李敛稍一沉吟,「依臣之见,贺将军可领蓝田大营二十万将士镇守边关。」说到这里, 他向贺齐微微点头, 以示敬意。
贺齐颌首。
李敛其实并不担心那一百一十万的敌军数字。
对他而言,数字仅仅是数字而已。
他, 可是东都之狼。
再者, 在战场上, 兵力的多寡从来都不等同结果。
要不然,只要把士兵堆上前线就是了, 哪方人多哪方就赢。
即使手下尽是乌合之众, 也不一定会败的。关键只在于, 领军者的能力而已。
但二十万对阵一百一十万是绝对不足够的,「同时,臣请皇上下旨,调动涿郡、西河郡、上郡、太原郡及安定郡五郡的兵力至塑方郡、云中郡、定襄郡及雁门郡四郡,以加强兵力助贺将军守卫边城。」涿郡、西河郡、上郡、太原郡及安定郡五郡都属于边城一列,驻有大量能征善战的兵士,加上塑方郡、云中郡、定襄郡及雁门郡四郡本身也有重兵驻扎,如此一来便有足够的守城之兵了。算上贺齐手中的二十万蓝田将士,约共有四十万兵士。
「另一方面调派蓝田大营安北将军樊布、左军将军赵锋…建节将军贺诚、翼卫将军贺信并二十万将士,及丰台大营平北将军英靳、中坚将军薛嵩甫…威虏将军高克恭并十五万将士,与臣所率领天策府的十万将士一同出兵草原!」
匈奴联军那一百一十万兵力是有水份的,柔然是大周朝派去的卧底,出工不出力,他那十万将士可以当作不存在,甚至某程度上可以当作是自己人。鲜卑王拓跋翳槐老狐狸一只,他那十五万兵士绝对不会傻呼呼的一拥而上,不躲在匈奴和突厥身后专门负责摇旗吶喊就不是他鲜卑王拓跋翳槐了!这样一算起来,这一百一十万匈奴联军可用之兵就仅有八十五万。
因此,天策府、蓝田大营、丰台大营及边境军队加起上来,可用于边境的兵力合起来就有八十万,完全不会逊色于匈奴联军。
李敛心下盘算着。
听得自家子侄的名字都在李敛口中道出,旁边的高岑等人顿时眉开眼笑起来,连连点头。贺齐虽然脸上不显,但眉头一舒,显然都是高兴不已。
这下子不单在皇上面前算是露过脸,留下印象,而且也表示李敛是看顾自家子侄,愿意带着他们一起去建功立业了。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在贺齐等纵横沙场一辈子的将军眼中,好男儿,就当以军功封侯!那些凭借裙带关系和祖辈余荫得以封侯的「侯爷」都是歪种!
贾代善当年在世的时候,总是想要靠贾政考科举,改换门庭,成那书香清贵之家。然而,这也是不得以之下的无奈选择。将军难免阵前亡是一回事、手握兵权被卷入储位之争,失败后满族抄斩又是一回事、功高震主全家砍头又是另一回事。不得不说,从武风险太大,贾代善自认自家三代之前不过是泥腿子,底子不深,没有那个能耐和底气。
相反,从文风险绝对不大!文官动的只是嘴皮子,轻轻松松捱捱资历就能升官发财,除却不幸遇到那种桀纣之类的暴君,否则因言获罪死全家的可能性近乎无,就算是党争也好、争从龙之功也好,失败没有生命危险,最多就是削籍革职,贬为平民又或者是流放而已。
于真正的武勋世家里,他们却是万万不希望自己的子孙转职文官的。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从古至今,除却开国之初,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呢?文官虽然清贵、轻松、没有生命危险,但却不是武勋们的选择。
「朕不谙军事,攻打草原一事就全靠赵国公、冠军侯及诸位爱卿了,望各位爱卿莫让朕失望!待得功成之日,朕绝对不吝封赏!」周和帝一边表明自己对大家的信重,一边以高官厚禄收买人心。
贺齐带头,众将齐齐抱拳唱诺。
「臣等定不负皇上厚望!」
李敛只以为皇上好名留青史的老毛病又发作了,不以为奇,没有把话放在心里。
然而,一直陪侍在侧的冯子芝却敏锐地捕捉到周和帝眼中那一闪而过的异色。
他垂下眼帘,眼里尽是清冷的嘲意。
飞鸟未尽,狡兔未死,就有了收良弓,烹走狗的心吗?
周和帝神情认真地听着李敛、贺齐、高岑等将军讨论出兵细节,不时点头以示赞同,心里却是复杂万分。
他自认不是一个猜忌心重或者心狠手辣的人。
他重视父子之情、兄弟之义,所以他可以对太上皇仍然手掌重权,影响着朝堂半数以上的官员的情形视若无睹,他可以对大哥李天璜和孝昭太子李天玥的留下来的子女除却派人多加看管外,无不照顾得他们妥妥当当,就算是待亲儿女也不过如此。
只是……
对于李敛,周和帝真的是不知道该如何着手。
一半是因着太上皇对他过份的宠爱,令周和帝不知道该如何去…确保他对自己忠诚。
另一半是因为李敛大势已成了。
单单看着眼前李敛与贺齐等人平等,甚至隐隐高一筹,被他人如众星拱月之势似的围在中央的讨论战术,就可以知道在军中,老一辈如贺齐、高岑等手握重兵、威望极高同时自视甚高的老将军们居然愿意听从李敛这个嘴上没毛的后生指挥。
而年轻一辈就更不用说,最出挑(刺头)的那一个(牛继宗)早就以李敛为马首是瞻,带着他老子牛金留下来的隐形遗产辅助李敛。现在其他较为出挑的那几个,如:贺家贺诚、贺信兄弟、高家的高克恭等,都被李敛拢到麾下,而贺齐等人都表示默许……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从此之后,军方就是真真正正的铁桶一块。
这不符合周和帝,也许应该说是任何一个皇帝的期待。
昔年,无论太上皇有多信任牛金也好,他都以贺齐约束牛金,不让牛金在军中独大。十年前,牛金身故,贺齐成了军方第一人,周和帝就以李敛为少壮派去制衡贺齐。
但现在,贺齐却是心甘情愿把权力过渡给李敛,使李敛成了军方实际上的领头人。有贺齐镇着,不会有其他老将军愿意出头制约李敛。同时,年轻一辈却是没有人有资格,也没有人愿意对抗李敛……
另一方面,李敛在民间声望极高。
北拒匈奴、南挡倭寇、西平夷人,下令天策府招收无家可归的孤儿和女兵,不时还四出剿灭穷凶极恶的杀人犯、打家劫舍的山贼……南边和西边不知有多少户人家给他立生祠,日夜奉祀。
早几年还因为太上皇的恩典,周和帝下旨许李敛开府建牙,自行开设府署(建立天策府),树立旗帜(招牌),处理军政事务,独断专行,大权在握。
如果李敛是百份百忠诚于周和帝还好,但周和帝自己也不肯定李敛对他的忠诚究竟有多少。
若是说李敛百份百忠诚于太上皇,周和帝必定相信。他深信太上皇即使戏言比干挖心一事,说自己身体微恙,需得借李敛的玲珑七窍之心,取一片食之,李敛都会二话不说剖腹摘心,以自己的性命换来太上皇身体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