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追惊局(56)
他唱得万分投入:“奴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身。为何腰盘黄绦,身穿直缀?”
贺琛撑着下巴想,幸得你不是那尼姑庵里的小尼姑。否则老子还真得炮轰寺庙,在佛祖面前来个大不敬。
不过转念一想,自己本也不是什么信男善女。不信佛法,不信天命。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人,还讲什么因果报应。
“哪里有江湖两岸流沙佛?哪里有八千四万弥陀佛?从今去把钟鼓楼佛殿远离却,下山去寻一个少哥哥。”
“凭他打我,骂我,说我,笑我。一心不愿成佛,不念弥陀般若波罗!”
冷佩玖唱念至此,他抬起眼,心有灵犀般往包厢上方望去。贺琛直接在空中与这赤`裸的、大胆的炽热眼神相撞。
他神色一凛,忽然明白了些什么。
这哪里是小尼姑下山,这分明是冷佩玖这座天仙要下凡了!
真真是,思凡。
冷佩玖要入世,不做那位列仙班的神——他要做人。
要爱,要恨,要七情六欲,要轰轰烈烈。
他要与贺琛恋一场,地不埋心,天不遮眼。佛门当前,我背弃那佛。戒律清规,我视而不见。
爱在穷途,情行末路。一路走来踩着刀刃,踏着火海。总有一天峰回路转,他的将军终会凯旋归来。
冷佩玖愣是将小情小爱,一己私欲,唱出了翻江倒海的味道。
北平不比上海,票友们渐渐听出了不对劲。这哪儿还唱的是小尼姑不甘寂寞为私欲奔逃,这明明是冷老板借戏表白!给他的贺军长喊话呐!
这下戏迷们都不干了,好端端的唱戏,加什么私人感情在里边。你说你要改词,改腔,只要不颠覆了戏曲原本的意思,无伤大雅,票友们依然买你的座儿。但你要整这般歪门邪道,净是胡闹!
怎么冷老板去一趟上海,回来就跟变了个人似的?!
渐渐的,台下议论声大了。有什么东西往台上砸了去!这回倒不是首饰大洋,是茶杯!滚烫的开水跟着往台上泼。
“砰!”的一声,炸破出一片喝倒彩的声音来!这可是冷佩玖登台这么多年来的头一遭啊,真真是出奇了。
人群谩骂,叫他下台。没想到冷佩玖纹丝不动,依然载歌载舞地唱着自个儿的,声音里居然还透着些愉悦。
贺宇压根不用贺琛指挥,直接带了人揪住闹事者往外扔。由此可见,冷佩玖与贺琛真是一家人。一个暗戳戳的准备胡闹,一个就心有灵犀地帮着他料理杂碎。
两人配合起来天`衣无缝,这下可助长了冷佩玖的“气焰”。他唱得更起劲儿了,眼神不住地往包厢里瞟,勾得贺琛一股子欲`火蹿脑门。
“小兔崽子,”贺琛摸着下巴霸气一笑,“居然把老子当那小和尚!”
冷佩玖唱啊跳的演完最后一出,赶紧谢座儿跑了。他可不怕那些闹事的人,而是后半夜约了贺琛去赏花灯。
刚才戏里看过一遍的东西,要真看到实物了,才有意思。
贺琛在后门口等着,冷佩玖卸妆时想着今天这出,不由自主哈哈大笑起来。他盯着镜子里的自己,眉目俊秀,像个精致的玻璃人儿。
不知军长对今晚这大胆的“表白”是否满意,应当是满意的,那人看自己的眼神,简直像一头恶狼。
冷佩玖换好衣服,牵着趟儿跑出来了。贺琛坐在车上,正抽着烟。他窜上去,两人什么话都没说,却也什么都明白了。
驱车赶往灯会,渐渐人流拥挤起来。贺宇停车,放他们去过二人世界。
实则冷佩玖长这么大,是第一次与人一起过元宵。他宛如孩子般在繁华的灯流中游走,一手牵了贺琛,一边考他字谜。
暖黄的,殷红的,明丽的,暗淡的光芒从灯花中透出,犹如织花之纱罗。整条街亮堂堂的,有那么一瞬如电影镜头。一帧帧拉开,再慢慢放映。
柔光照在冷佩玖玻璃瓷般的脸上,水波流转的眼睛盛着万千光点。聚在他眼中,如照亮人心的一把火焰。
贺琛看得有些呆怔,不由得放慢脚步。他站在冷佩玖的身后,耳边嘈杂声远去。冷佩玖的身影变得格外清晰,周遭朦胧如烟。
其实,冷佩玖并不是一个特爱打扮的人。他一身水色长衫,外罩一件貂毛披风。绒毛在他纤细的脖子边围了一圈,衬得脸更小。他有着属于年轻人的朝气与稚嫩,这样的青涩加上一点看破风尘的眼色,便已足够迷人。
他如上仙坠世,新奇地游走于花灯玲珑,富丽堂皇的灯海里。天上下着柳絮般的雪,房屋上白茫茫一片映着灯光。
贺琛见着冷佩玖自光中转身,他笑意盈盈,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什么灯啊,花啊都成了他的陪衬,黑白分明的眉眼配上温柔的雪。
贺琛甚至觉得,若让冷佩玖再走一段,这人就会走出自己的世界。
他忽地上前,抓住了冷佩玖的手腕。
“军长?”
这万花筒般的光景中,当今最红的名伶似与横霸一方的军长初次相识。
贺琛盯着冷佩玖的眼睛,说:“这辈子,你跟我吧。”
冷佩玖不由得想起他们第一次见面,说的这辈子第一句话。
“军长,我跟你。”
第44章 盗红绡
不朽的生命是寄存于不朽的事业之上。永远的记忆是从深湛的感谢中带来的。
无穷的生命连续,向着伟大的梦境前进,终有一日,终有一日梦境会成为现实,天堂就在世间。*
冷佩玖同贺琛的绯闻很快长着翅膀从北平飞到了上海,此时久违冷老板那一嗓子的戏迷们巴不得贺军长赶紧与家人闹崩,带着小情人冷佩玖回上海。
可见多数人的一己满足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苏穆煜在上海过了一个愉快年,岁末时,他与连鸣两人曾在街头闲逛。当时虽近年关,外出到上海谋生的群众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街头处处可见无家可归的人。
因内地生活所需遭到统制,无法安居,故重返孤岛。
街头巷陌,人群往来,满坑堆谷。再加上蔬菜等食物受到日方统制,来源稀少,导致价格上升到了昂贵的地步。中下层市民买不起菜,叫苦不迭。
连鸣不管做饭,但他负责给钱。他与苏穆煜很快发现米价扶摇直上,最高时达四五十元一担。
“这么下去,别说穷苦人民,就连咱们都得计划着用钱了。”连鸣皱眉,对奸商操纵米价的行为很是唾弃。
但换个角度来说,这个世道谁不为自己多谋算。能存钱存粮的时候,必定不会手软。资本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没有头脑又没有钱的人自然会受苦。
但官逼民反,穷山恶水出刁民这些话也不是空穴来风。当时贫民饿极,出现好几回抢米事件。光是苏穆煜他们亲眼见着的就有四五次。
雪白的大米满天飞,人群拥挤,叫喊冲天。拳头同身子骨冲撞的声音格外刺耳,贫民与米商打红了眼,更有甚者直接见血。
租界当局为此十分棘手,随后米店罢市,进入自主戒备状态。
每每发生冲突之时,连鸣会下意识拉着苏穆煜远离中心圈。这些人面露菜色,瘦骨嶙峋,却不知是哪里爆发出的力气与狠戾。求生意识在绝境中逼迫出的骚乱,其实是来自人心深处的惶恐。
谁也不知战争什么时候到来,愈来愈紧迫的局势。风声鹤唳,人人自危。这个年代坏得有些病态,贫富两极出现极大矛盾。上层社会在摇摇欲坠中抓紧享乐,战争来了出国便是。底层人民在风雨瓢泼中挣扎求生,战争响起前大多都游手好闲。
这样游手好闲的劲头里便夹了生事的欲望,时常见街头地痞流氓火并。群架斗殴为他们来不及宣泄的精力找到一个缺口,遭殃的只有比他们更为弱小的群体。
社会越来越动荡,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尽管有人想粉饰太平,也显得力不从心。
苏穆煜一开始还会讶异,后来也见惯了:“从小小一个生活所需都得不到满足,便能看出如今的社会该有多乱。”
桌上无米,胃里无食。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谁还管别人活得舒不舒心。既然自个儿不好过,老子也不要别人舒坦。要坏,就大家一起坏下去。
有人走不出泥潭,便要别人也下来作陪。他们一遍遍地跟你讲,来吧来吧,我们一起腐烂在这儿。
前路不见光,后路早已成断崖。
繁华的上海从根基里皲裂出一条沟壑,从深峡中激荡出一股浑浊而猛烈的波涛。它似乎预示着什么,沿着民国二十五年的新年伊始,沿着贫苦百姓的岁月洪流,形成不可阻挡之势,往雾霭沉沉的未来奔流而去……
过一段日子,连鸣再去买米时,发现米店虽已恢复营业,但也只是于店门上开个小口,方便零沽交易。
连鸣苦笑着从门洞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日子过得有点苦,感觉自己跟蹲牢号没啥区别。想他堂堂连大少,什么时候沦落到这般买米度日。
坏日子与好日子一比较,连鸣不得不承认,连余风人品不提,但给他创造的生活条件是真的没话说。
苏穆煜感慨时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指挥起连鸣也毫不含糊。两人的生活越来越默契,基本上苏穆煜说他想出门,连鸣便知这人又要去沪西闲逛。
他俩的春节,除开在家吃饭写新戏,其他时间全用在了闲逛上。
当时的生活虽然并不安定,其歌舞事业、娱乐场所的生意倒是处处客满。连鸣和苏穆煜无事可做,便深入当地的咖啡厅、舞厅、茶馆去买闲、观察众生象。
后来看得多了,苏穆煜倒明白了为什么这个世上矛盾如此之多。
有人穷得吃不上饭,便有阔公子只是吃十二只洋的西瓜中心那一块。红舞女游走客人之间,逮着有钱人灌迷魂汤。温老头子往舞女钱夹中塞钱,显阔。亦有少妇沿街讨饭。
有人手舞足蹈大谈国事,却从未在正事上见着他的身影。有人倾家荡产,献金救国,却从不过分夸张。
纸醉金迷的世界与寒冬笼罩的世界时常仅仅是一门之隔。
这里隔断的,却不仅仅是贫穷与富有。
还有人心。
这天,苏穆煜照常在院子里晒太阳琢磨戏词,眼见着春节即将结束,连鸣也搭了桌子备课。
苏穆煜见他过来,反而将椅子往旁边移了半米。
连鸣拿着课本,鼻梁上带着虚张声势的平光眼镜。他一副好好老师的做派,挑眉问:“阿煜,干什么呢。”
苏穆煜垂着脑袋没看他,手上钢笔沙沙游走。头顶的发旋儿展示出一副疏离感。
“连少,以后还是叫苏老板比较好。咱俩也没怎么着,叫得太亲近不习惯。”
连鸣磨磨牙槽,算是明白怎么回事儿了。他的阿煜是想与他保持距离,划清界限。原以为除夕夜之后,自己那番话会再次动摇苏穆煜的心防。怎么反而让人更加疏远了。
“我们是不是朋友?”连鸣不急,放下备课本开始翻书。
苏穆煜顿了两秒:“算。”
“既然是朋友,叫得亲密点也没什么。我和马三爷这么多年,你瞧他怎么叫我的?”连鸣说得很慢,“苏穆煜,你还不如直接说你想躲着我罢了。”
苏穆煜一愣,他错愕抬头。这还是连鸣第一次正式叫他名字,叫得认真又严肃。
“也不叫躲着你吧……”
“就是我觉得这样不行,连鸣,我……”
我想不通。
想不通为什么从刚认识开始,你就对我这样好。苏穆煜很笃定之前他没见过连鸣,更不可能有深交。就算是他魅力大,连鸣一见钟情,这也太快了点。
在苏穆煜的人生观里,感情是需要等待的。一见钟情多是见色起意。且好的感情,需要时间的砥砺,一日复一日的加深。两人逐渐对彼此了解,感情深入骨髓,生活习惯互相交融,宛如缠在一起的树根,这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