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直播嬴稷炫崽秦始皇(252)
【那么郑和下西洋就没有任何的好处吗?
那当然肯定也不是的。
我们从郑和每一次下西洋发生了什么看看就知道了。】
【说这个,要先从郑和的身份说起。
郑和,原本姓什么现在是存疑的,有说他是姓马,被朱棣赐姓为“郑”,世称“三保太监”。】
【太监?】嬴稷瞬间找到了重点,【所以这又是一个太监?】
【是的。】陈曦点点头,【和高力士一样,郑和也是一个出了名的能文能武的太监。
郑和年轻时便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
后来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功勋,之后被赐姓。
在永乐元年,郑和刊印的《佛说摩利支天经》中,姚广孝为其撰写题记,该题记反映出郑和已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而郑和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可以说是身兼两教。
这也为后来航海的人选选中了郑和打下了基础。】
【而关于朱棣决定命人下西洋的原因有着这么几种说法,
第一种原因是和朱允炆有关的。
之前我说过了,朱允炆最后的结果并没有一个真正的盖棺定论。
在明代,顾起元曾引述他人之语,称建文帝亡命海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含有寻找建文帝的用意,郑晓、沈德符等也均有此怀疑。
此后有许多学者都采取了这种说法,甚至在清代官修《明史》之《郑和传》 与《胡濙传》均收录了这种说法。】
朱元璋怒视朱棣:“就不能给你侄子一点生路啊?”
朱棣:“……”
他冤枉啊!这个时候他还没干这个事呢好吧?
……
虽然但是,他也并不觉得自己真的遇到这事之后会心慈手软就是了。
【第二种说法,便是宣扬威德说。
其一,认为下西洋是为了“通好他国,怀柔远人”,践行中国传统政治理念,并认为所谓 “耀兵异域”的说法应该有所修正。
其二,认为这从根本上出于朱棣本人的好大喜功,即以天朝上国自居,而令蛮夷国家畏威怀德、输诚纳贡。
其三,认为下西洋并非出于“夸多斗靡”的目的,而重在宣扬德化。】
【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下西洋这件事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选择带队人选的时候,那也必然是慎之又慎的。
其中,郑和具备军事才能,并且得到朱棣的信任;
当时的郑和也是正当壮年,身材魁伟,朱棣曾询问袁忠彻以郑和率军出使是否合适,袁忠彻认为合适;
最后就是我刚说的,郑和兼涉佛教和□□教的宗教背景,也被认为有利于其顺利完成下西洋的使命。
所以最后郑和便成为了下西洋的正使太监,带领着几万人踏上了茫茫大海。】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是永乐三年,用时两年多,于永乐五年回国。
期间海上遇到的艰险颇多,不过因为船队庞大,人多势众,
再加上郑和指挥有方,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
也就是在去爪哇的时候,遇到了东西爪哇内战,然后顺手摆平了一波;
在航行的终点古里,郑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树立石碑,碑文称古里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在碰到海盗陈祖义的时候,郑和派人对陈祖义加以劝谕,陈祖义诈降,阴谋袭击郑和船队,
郑和识破了他,兴兵剿灭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俘获贼船七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这些事罢了。】
原本还想要嘲笑一下这个朱棣不听自己老爹的话,乱用太监的嬴稷:【……】
看来这三保太监,多少还是有点本事的。
陈曦倒是看出了嬴稷的欲言又止,笑了一下道:【其实什么样的人群里面都会分出不同层面的人,
不是宦官的人里也有大把的奸臣,宦官里面也有……
少部分的能人。
放任宦官为患最主要的还是皇帝无能,真要一股脑全推给宦官,那也是有那么一点冤枉的。】
第202章 第二百零二个老祖宗很骄傲
【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时间距离他第一次回来不久, 在永乐五年出发,永乐七年回国。
这一次他是奉命送外国使节回国,规模较小。
访问了占城、暹罗)、爪哇和苏门答剌北部, 然后再一次驶往印度洋,以柯枝和古里为目的地。
不过这次下西洋, 《明实录》及《明史》均未记载,
所以也有些学者认为郑和第二次下西洋与第三次是一起的。】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便是在永乐七年的九月了,
这次郑和是正使, 副使王景弘、候显率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
从太仓刘家港启航, 敕使占城,宾童龙,真腊, 暹罗, 假里马丁, 交阑山,爪哇, 重迦罗,吉里闷地,古里,满剌加, 彭亨, 东西竺,龙牙迦邈, 淡洋,苏门答剌, 花面,龙涎屿,翠兰屿,阿鲁,锡兰,小葛兰,柯枝,榜葛剌,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苏禄等国。
费信、马欢等人一统前往。
这次下西洋郑和这边遇到的事情就比较多了。】
【他到了满剌加之后,奉朱棣之命,赐给当地酋长双台银印,冠带袍服,树碑并建立满剌加国,
这个事吧,多少有点挑事的味儿了。
因为这个时候的满剌加是暹罗属地,暹罗自此自然是不敢侵扰满剌加的,哪怕他肯定是有不满的,只是碍于明朝实在是强大,敢怒不敢言罢了。
而满剌加国王感念明朝的帮助,之后曾于永乐十三年亲赴明帝国朝觐。
满剌加九洲山盛产沉香,黄熟香;
郑和等差官兵入山采香,得直径□□尺,长□□丈的标本6株。】
【然后是在锡兰山国的时候,也遇到了点问题。
郑和刚去的时候,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被郑和觉察,离开锡兰山前往他国。
但是我们郑和颇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拗,
在回程的时候,他又回来了锡兰山国,
那亚烈苦奈儿肯定是诱骗郑和到国中,发兵五万围攻郑和船队,又伐木阻断郑和归路。
郑和趁敌军倾巢而出,国中空虚,带领随从二千官兵,趁夜突袭亚烈苦奈儿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了亚烈苦奈儿和其家属。】
陈曦感慨道:【是不是感觉出来了一种熟悉的味儿?
就汉朝的时候一人灭一国,唐朝的时候不灭国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大将的那种味儿?
宋朝的时候人软了,但是明朝的时候有着强大的后盾,这股味儿就又回来了。
不管朱棣命郑和下西洋的这个举动用意如何,他确实让明朝短暂的找回了当年的感觉,
不过……】
这个转折让人心都揪起来了。
【在朱棣之后的仁宗、宣宗二帝在阅历及个人能力上远逊于太祖、成祖二帝,加之社会的稳定,他们无力也无心向外开拓发展,转而以守成为主,
这样的锐意进取和意气风发,其实很少再见了。
而且我想众位肯定也在想,为什么现在郑和下西洋都下了那么多次,看起来好像还很无敌的样子,
我却又抨击了很多次明朝的海禁政策,让中原没有赶上西方的功业革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