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仁宗皇帝本纪(158)
白玉堂不满,正要说什么,却见皇帝对他使了个眼色,示意他先别说话。
他闭上了嘴。
赵受益装模作样的点头:“嗯,朕明白了。”
他拍拍白玉堂的肩膀:“不怪你们。朕要是有个这样的徒弟,这样的兄弟,也舍不得将他送上战场。”
“家中幼子总是招人疼,战场上刀剑无眼的,要是有个什么三长两短的,那可怎么办。”
白玉堂听了这话,险些火冒三丈——皇帝这是什么意思!
须知他们江湖中人,什么都怕,就是不怕死!
刀剑无眼?
你害怕刀剑无眼,当初学什么武?
江湖侠客,有的是满腔的热血,一往无前,悍不畏死!
转头看见赵受益眼底的笑意,恍然大悟——皇帝这是在激将呢!
果然夏玉奇也忙道:“官家误会了,老朽真的不是这个意思!”
他虽然疼惜自己这个最年幼的徒弟,从心底往外不愿意让他身处险境。但他也知道,有些东西是比性命更重要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死不可怕,可怕的是死得不明不白。
江湖人不怕死,但他们的死得有意义。
死要死得有意义,活更要活得有意义。
而投身军队,在多数情况下就是个没意义的事情。
夏玉奇是个老江湖了,他能不知道现在的军队都是个什么德行?
一群酒囊饭袋,混吃等死。平时鱼肉乡里比谁都积极,上了战场投降投得比谁都快。
投身于这样的军队,可以算作天下间最没有意义的一件事了。
没错,莱国公是训练出了几十万的新军,这些新军在西夏大获全胜,风光无限。
白玉堂和现任枢密使狄青还是朋友,如果他想投军,一定可以凭借这层关系进入新军。
……可是莱国公辞官了。
莱国公不再练兵了,现在正在清北大学领着学生们读左传呢,他平常饭后溜弯时常能遇见莱国公,如今已经混了个脸熟了。
莱国公不在了,新军还能是新军吗?
这些精兵练起来不容易,可要叫他们堕落成和其他军队一样的废物,那可太简单了。
现在莱国公走了,京郊大营由狄青这个现任枢密使接管。他和狄青相熟,知道他是个大将之才,不在莱国公之下,可他毕竟太年轻了。
他没有莱国公在朝中的人望根基。
莱国公能震慑三衙,叫朝中其他觊觎着新军这块肥肉的宵小不敢擅动,他不能。
狄青的威望不足以守住新军这片净土。慢慢地,新军就会被其他势力侵染,腐化堕落成和普通军队无甚差别的废物。
虽然狄青是皇帝的表弟,皇帝会支持他,可皇帝会支持他到什么程度呢?
这三十万新军可是莱国公用心血浇灌而成的,皇帝也会将他的心血浇灌于此吗?
夏玉奇不敢拿白玉堂的未来去赌。
一旦赌输了,就是将白玉堂送进一支注定会毁灭的军队。
因此,他对皇帝道:“我们并非贪生怕死,只是……”
他叹了口气:“官家,这……”
这话难以说出口,索性赵受益大概听明白了。
赵受益笑道:“你们不怕死,为什么不愿投军?难道是嫌弃军人低贱,配不上你们?或是担心在军队里没有出头之日,不能建功立业?”
夏玉奇道:“这话说起来或许傲慢了些,可是……”
他看着赵受益的眼睛:“官家,老朽这个徒弟虽然性子浮躁了些,但是聪明灵透,武功又好。我实在是不忍心叫他蹉跎在那样的军队里……”
赵受益道:“朕明白你的意思!夏老前辈,你多心了。”
他笑道:“你们不是跟狄青做过一段时间的邻居吗?怎的对他那么没有信心?他治下的军队,自然是纪律严明,风气清正。令徒投身这样的军中,自然不可能埋没了他的才华。”
夏玉奇道:“老朽听说朝中至今仍有人不满狄大人的任命,想要将他去职。”
赵受益道:“这你不用担心。今天之后,就再没有了。”
八贤王知道李妃还朝之后,一定不会再来朝中纠缠他了。
“而且,就算你不相信狄青,也该相信朕。”
赵受益道:“你看着军队武能,觉得痛心。难道朕的心里不比你痛心十倍?朕又怎么会任由这些蛀虫继续混吃等死,败坏朝廷的名声呢?”
他道:“最迟就在今年秋冬,朕一定会彻底整治全**队。届时,整个国家的军队都会像莱国公的新军那样纪律严明,令行禁止。如此一来,前辈总算可以放心让令徒投军了吧?”
夏玉奇惊道:“此事当真?”
皇帝当真也要像莱国公一样,倾注全部的心血,去锻炼新军?
不!皇帝说的是,要整治全国的军队,让全国的军队都如新军一般!
这……
要是当真如此的话,他当然不会阻止白玉堂从军了。
赵受益点头:“君无戏言。”
趁着这次减税直接裁军,他计划已久了。
他对夏玉奇道:“你拭目以待吧。”
第103章
夏玉奇的蒸汽船在汴河里走了一遍二十里的来回,现在正静静地泊在校门外的码头上。
正是午后暑热最盛的时候,看热闹的围观群众已经散去了,只有沙鸥水鸟偶然间飞过。
赵受益被水面反射的强光刺激得睁不开眼——他常年伏案工作,其实视力不是很好。午后风波寂静,整片水域净如琉璃,明晃晃地将七月间毒辣的阳光反射到了他的脸上。
刘恩用袖子替他遮挡强光,等他适应了一会儿,能睁开眼睛之后,才将袖子撤去。
赵受益眯着眼睛,看着河中的这艘大船:“从船头到船尾,大概有多长?”
夏玉奇道:“六十二米又二尺。”
赵受益问:“宽呢?”
夏玉奇道:“二十米。”
赵受益指着船身中部的位置:“你在那里装了一个锅炉,对不对?”
夏玉奇道:“就在烟囱的下面。我将桅杆和风帆拆掉了,在底下装了烧石炭的锅炉。”
石炭,就是煤了。
赵受益道:“锅炉大了些,几乎占去了三分之一的船舱内部空间。若要运货的话,似乎不太经济。能不能将锅炉缩小,或将船再造得大一些?”
夏玉奇摇头:“锅炉不能再小了,再小的话,就带不动这么大的船了。其实如果再将船修得大一些,这么大的锅炉也还带得动,也能有更多的空间载人运货。只不过……”
他指点着锅炉旁边的位置:“官家,看到那里了吗?那里的龙骨已经快要经不住船身的重量了。锅炉是铁打的,那么大的一块铁加在了船上,对龙骨的压力极大。此处的龙骨本来就要断裂了,我用铁条将它缠绕加固,这才让它维持了现在的模样。否则就在刚刚试航的时候,整艘船就会从正中间断裂开来。这么大的船已经是极限了,若要将船造得更大,恐怕……”
他摇摇头:“找不到那么结实的龙骨。”
龙骨是船身的骨架,多以巨木打造。
宋代的造船技术极为发达,可以造出数十米长的大船。可是和蒸汽时代动辄数万吨的远洋巨轮比起来,简直就是个侏儒了。
究其原因,还是材料的局限。
以巨木作为船身的骨架,固然很方便,可是树木的生长是极为缓慢的,适合作为龙骨的木材也相对较少——得笔直,粗壮,高耸,不宜腐烂。
而且木材即使再坚固,也是有其极限的。相比于钢铁而言,木材过于脆弱了。一旦航船的自重和货物重量超过了某个极限,龙骨就会从正中间断开,整艘船就废了。
郑和下西洋时的宝船是木制帆船的制造巅峰,长一百五十米,宽六十米,排水量达到了数千吨。
可这艘舰队是倾举国之力建造供养的,目的是炫耀国威,并没有任何经济效力。如果将这种宝船投入到市场——
- 共210页:
- 上一页
- 第158页
- 下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 137
- 138
- 139
- 140
- 141
- 142
- 143
- 144
- 145
- 146
- 147
- 148
- 149
- 150
- 151
- 152
- 153
- 154
- 155
- 156
- 157
- 158
- 159
- 160
- 161
- 162
- 163
- 164
- 165
- 166
- 167
- 168
- 169
- 170
- 171
- 172
- 173
- 174
- 175
- 176
- 177
- 178
- 179
- 180
- 181
- 182
- 183
- 184
- 185
- 186
- 187
- 188
- 189
- 190
- 191
- 192
- 193
- 194
- 195
- 196
- 197
- 198
- 199
- 200
- 201
- 202
- 203
- 204
- 205
- 206
- 207
- 208
- 209
- 210
上一篇:在横滨当守护神的日子
下一篇:武侦绫小路的工具人指南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