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独特的洗白技巧[快穿](144)
他身后,老管家与他带来的将士也随之跪地,以示屈服。
在所有人都跪下之后,苏兰致也慢慢矮下身形,带着恭谨与些微的笑意:“臣,参见陛下。”
街道上有人忽然福至心灵,往宫墙上投去一眼。
距离远,他其实看得不太清楚,只能隐隐约约感觉到那里似乎站了个人。
旁边人推了推他,“发什么呆,你在看什么?”
“我不确定,你说,那个人影会不会是沈小将军啊?”
“什么?沈小将军!”周围人听到只言片语,捕捉到关键词,忍不住雀跃出声。
如同一粒火星掉进油锅,瞬间点燃了这座皇城所有的热情。
“小将军来了?小将军在哪呢?”
“小将军已经在皇宫了吗?”
越来越多的人循着声音加入进呼喊,忽然不知怎么的,称呼就变成了“陛下”。
“陛下!陛下!”
百姓们一声接一声狂热地呼喊着,声音传遍了整座皇城。
被关在偏殿里的赵昌忽然直愣愣地打了个寒颤,用力捂住了耳朵。
*
整座皇城都归顺了新的君主,自然有人极为有眼色地开了四方城门,迎王师入京。
沈家军在项邺的带领下再一次回到盛京,道路两旁是欢呼迎接他们的百姓,忽然间也有了许多感慨。
世间事奇妙得很,一年前他们誓师后随着沈明恒离开,心中几存死志,也没来得及关注周围是否有人相送。
那时不曾想到仅隔一年便能回来,更不曾想到,回来时会有箪食壶浆相迎。
策马在最前方的解缙内心也感慨万分,想他那死得早的好友沈绪一生念兹在兹,所期盼的无非也是武将的地位能稍稍提高一些。
然而他死归死,却留下了一个顶顶好的儿子。
如今沈家军的地位岂止是用高来形容,简直像是百姓们的亲儿子。
解缙促狭得想,现在天下士人定然惶恐得很。
他们早就被赵梁皇朝惯坏了,有了几分掉书袋的本事就能高高在上无忧吃穿,但新皇显然不是另一个赵昌。
他是从马上得来的皇位,有着少年人如日初升般的朝气与冲劲,能让他高看一眼的唯有切实的功劳,绝不可能是靡靡之音。
……
……我真傻,真的。
我光想到沈明恒会重视武将,但我没想到他居然会重视到这种地步。
解缙面无表情:“陛下,臣确认一下,你不打算收回赵琛、夏侯斌、吴德跃、苗所江的兵权,是还没打够吗?”
为君者文治武功缺一不可,沈明恒武功的数值点满,可他似乎不打算文治?
沈明恒连连点头,“先生知我。”
他现在还没正式登基,故而只称“我”,而解缙那声“陛下”,多少有些阴阳怪气的提醒。
解缙深吸一口气,“容我提醒,你现在天下初定,最应该做的是让将士们解甲归田,休养生息。”
用词多少有些严厉了。
沈明恒并未生气,“我知道的,先生,我不会冲动,我向你保证,在岁平的八个粮仓没有填满之前,我不会出兵。”
岁平原是盛京近郊的一块地,太祖建朝以后,便将其圈了起来,在其上建立了八个巨大的粮仓。
粮仓建立之初,便有人私下嘲笑太祖皇帝痴心妄想,要知道这么大的粮仓要是能够填满,足以整个大梁的子民三年之内不事农耕都饿不死。
事实证明,那确实只是太祖皇帝的一个美好祈愿,即使是在大梁最鼎盛的时候,岁平的粮仓也才填满了两个,第三个只浅浅没过一层底部。
解缙送了半口气,仍不能被说服,他勉强道:“即便如此,就非得用他们四个吗?你也不怕被反噬。”
“我才不会,而且,”沈明恒很有底线:“我答应过他们的。”
他们?
解缙神色狐疑,沈明恒承诺过夏侯斌、吴德跃他知道,但赵琛和苗所江又是什么时候?他们一个与沈明恒有仇,一个是前朝的王爷,是可以随便瞎答应的吗!
他环顾四周,从细微处能够看出在他来之前沈明恒似乎还与赵琛发生过什么。
他脸色垮了下来,不安道:“你不会又拿沈家军做赌吧?像上次在襄岐城那样,麾下有人作恶你就自裁?”
沈明恒:“……”
沈明恒无奈:“先生,你好记仇。”
解缙并不介意这句点评,他从容不迫:“主公从前童言无忌,在下听过也就罢了,但你现在是陛下了,一言九鼎,下次说话前还请三思。”
“三思过啦,先生。”沈明恒的目光看向远方,“草原总会卷土重来,没了匈奴就会有突厥,会有契丹,我们总得会子孙后世计。”
所以一个皇朝绝对不能失去抗争的尖牙,不能没有强大的军队,不能丢弃扑向战火的勇气。
解缙目光复杂,他叹了一口气:“你会被人称为暴君的,陛下。”
第119章 将军何故不谋反(33)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夏朝的开国太祖沈明恒, 这位可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明君,千古一帝,史书中不止一次提到他治下宽仁, 说他‘敦德化, 薄威刑’,是封建皇朝里少有的爱民如子的帝王。”
某个书声琅琅的校园里,老师指着投影侃侃而谈:“在他治下,百姓安居乐业,疆域扩大到了原来的三倍有余,经济、政治、文化都到达了空前繁荣, 古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思想变革就出现于此。”
“让我们至今受用无穷的十大发明,有六个都出现在沈明恒在位的三十年里, 目前学术界公认,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萌芽就诞生在……”
“老师,我有问题。”有个学生盯着书本看了半天, 挠了挠头, 还是没忍住举起了手。
老师停下讲课,温和道:“请说。”
学生起立问:“史书上说沈明恒仁爱宽慈,那为什么国土还能翻三倍?这是不是有矛盾?”
老师目露欣慰, 点点头示意学生坐下。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 要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知道当时大夏身处的历史环境。自人类诞生以来数千年,这片土地上从没停止过征伐,商鞅说‘以战去战,虽战可恃也’, 意思是如果战争能结束战争,那战争就是有可取之处的。”
老师打开一张与突厥打仗的图片, “当时草原的主宰是突厥,大夏建国后,突厥窥伺不止,屡次犯我边境。”
“夏太祖说:‘朕不欲战,不战则国不存,为千秋计,当不惜重兵,以绝后患。’这里就能看得出太祖的果断和远见了,要知道游牧民族一直以来都是中原皇朝的死敌,在夏之前,也不是没有强盛的皇朝能有将其压着打,但是没有一个皇帝有夏太祖的魄力。”
“你们上地理课应该学过,等降水量线划分开了游牧与农耕,对于科技还落后的封建皇朝而言,草原是没办法耕种的,没了稳定的粮食供应,很难发展出城镇。这也就意味着,一旦要深入草原腹地与突厥决战,很有可能会失去补给,迷失在茫茫大草原中,乃至于全军覆没。”
“这是任何一个皇朝都难以承担的巨大损失。”
老师赞叹道:“幸好,我们的太祖皇帝将任务完成得很是出色,作为在乱世中逐鹿决出的最后胜者,他从没辜负过任何一句‘能征善战’的夸赞。毕竟,倘若往上追溯太祖皇帝的过往,他所在的沈家可出过不少有名的战神。”
学生有些许困惑:“老师的意思是,是突厥先动的手,我们只是反抗才拥有了哪怕广阔草原?那其他地方也是吗?”
“当然啊。”老师笑眯眯地应道:“自古以来,我们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纵览史书,你们能找得出一例师出无名的战争吗?”
……可是这只能说明,史官很能用言行替朝廷开脱吧?学生欲言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