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G L 百合>

唐谜(62)

作者:书自清 时间:2018-09-16 09:36 标签:悬疑推理 三教九流 女扮男装

  沈绥扭头去看,那黑影伸出粗长的手臂,一把抓住了那焦尸的上半身,然后一撕扯,一阵令人牙酸的碎骨裂肉声,那焦尸的上半身就被那黑影完全扯断了。
  那黑影抓着焦尸的上半身就跑,而悬棺因这一下撕扯的力道,再也无法保持暂时的平衡,轰然坍塌,彻底从崖壁之上滚落而下,发出了巨响。
  啼哭声更响了,好似在为这具悬棺的坠落致以最沉重的哀悼。
  沈绥的呼吸有些不平稳,握着雪刀的掌心正在冒汗,张若菡的气息也与她同步了。这一处布满悬棺的天然洞窟,就好似一个硕大的合葬墓冢,她们置身其间,正在经历着与阳世截然不同的阴间之事。
  悬棺轰然巨响中落入江中,扬起的尘土迷蒙了沈绥和张若菡的视线,张若菡被尘土呛到了,开始抑制不住地咳嗽起来。沈绥撩起自己的衣襟,捂住她的口鼻,避免她吸入这些灰尘,她自己则暂时闭了气,她内功深厚,闭气待灰尘散去,并不成问题。
  但就在这灰尘弥漫之中,一个黑影忽的在她们身处的悬棺右侧闪现而出,这一次,恰好撞入张若菡的视线中。她短促地倒吸一口凉气,下意识死死地抓住了沈绥,指甲都嵌入了沈绥皮肉中。沈绥轻托她的后脑,使她埋入自己怀中,不让她看。
  那黑影缓缓从尘土中现身,依旧是一张可怖的鬼面,它口中还叼着一只焦黑的手臂。它好像正是之前沈绥看到的那鬼面。它缘着岩壁而来,抓着那只焦黑的手臂,放在了沈绥和张若菡坐着的棺板之上。沈绥蹙着一双剑眉,手中的雪刀缓缓收回。
  那鬼面将手臂放在棺板上后,又盯着沈绥和张若菡看了一会儿,才转身迅速爬走,很快消失在了夜色之中。
  “没事了,莲婢。我先跟你说,你的脚尖外几寸,有一只焦黑的手臂,你不要被吓到。”沈绥轻柔道。
  “嗯……”张若菡轻哼了一声,声音里莫名透着一股被惊吓后的柔软委屈,使沈绥心口仿佛有什么破裂了,暖流滚滚溢出。
  她看着张若菡,低声笑了。
  “你笑什么?”张若菡被她那双柔情似水的眼眸看着,似有些羞恼。
  “你知道那是什么吗?”
  张若菡摇头。
  “是山魈,猿猴的一种。看来,这一片是它们的活动地带,咱们现在是在它们的地盘之上。方才悬棺断裂,有尸首落出,对于山魈来说,那是它们的食物。这帮家伙,最开始冲我们的悬棺砸石头,想赶我们走。但是,见赶不走,我又手握利刃,很是厉害,它们只能将尸首分了我们一点。”沈绥笑道。
  “你……你不要说了……”张若菡觉得有些反胃。
  “好,我不说。”沈绥安抚她的后背,“你闭上眼休息一会儿吧,我估计忽陀要赶回来还需要一段时间。”
  “嗯。”张若菡出奇的听话,闭了眼,手依旧紧紧攥着沈绥的衣襟。
  沈绥的视线,再次落在那只焦黑的手臂上,她没有动那只手臂,想着等会儿要记得带上去,好好验一验。
  ……
  千鹤正在崖上盘膝坐着,她的双膝上横放着她的武士大刀,脑后垂下的蒙眼黑布在江风的吹拂之下,缓缓摆动。这一夜真是格外漫长,她对时间的感知都有些模糊了。虽然她分不清白天黑夜,但她对时间的感知却比健全的人更清晰。只是这一夜发生了太多的事,让她有些疲累了。
  大郎和三娘还在下方,大郎让她不要乱喊,保持安静,这附近可能还埋伏着敌人,大喊大叫可能会把敌人引来。千鹤很是警觉,一直不敢放松。
  回想大郎这一路追过来的过程,真是感觉她有如神助。那时,一看完夜鸮传来的消息,沈绥就立刻判断出了地点。她说,应当是在奉节县西的云安寨附近。这云安寨,是在云安县与奉节县交界处。这个地区生活着大量造船的工匠和渔民,村落大大小小有好几十处。千鹤至今还没想明白为何沈绥一下子就确认到了云安寨的头上。因为时间紧迫,沈绥当时也没有做解释。
  总之,他们就这样赶到了云安寨东,距离寨口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沈绥却弃了马,往茂密的丛林中而去。那里面马儿跑不动了,只能步行。沈绥轻功了得,眨眼间就没了踪迹,她与忽陀只能在后面紧赶慢赶地追。中途还差点迷失了方向,好不容易忽陀带着她找到此处。大郎和三娘果真在此,真是神了。只是让她揪心的是,两人双双摔到下面的悬崖上去了,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刚想到此处,忽的听到背后“喀嚓”一声,仿佛是树枝被踩断的声音。她立刻抓住大太刀,从地上跳了起来。她双腿立下马步,伏低身子,握着刀鞘的左手贴在腰部,右手悬放在刀柄之上,准备着随时拔刀。
  “哗啦”,一阵猛烈的江风拂来,吹起落叶无数,丛林中茂密的枝叶发出“沙沙”响声,她扎在脑后的黑色长布扬起。就在此刻,她忽的出刀了。“锵”,寒光一闪,短促间,“叮”的一声,有利器被斩落。刀光迅速消失,刀刃已不知何时再度归鞘。千鹤依旧保持着拔刀前的姿势,仿佛方才的一切都是幻觉。
  “谁!别鬼鬼祟祟,有本事现身!”她怒道。
  有脚步声缓缓响起,从黑暗中步出,来人走到距离千鹤还有很远的距离,定住脚步,喉头中发出古怪的声音,仿佛刻意改变了嗓音,低沉沙哑难听,好似磨剪子一般刺耳:
  “东瀛居合道,第一次见识到。你的听功很厉害,源千鹤。”
  千鹤没有说话,她悬在刀柄上的右手在颤抖。她缓缓调整呼吸,沉浸自己的心。她所修的居合道,心绝不可乱,否则必输无疑。
  “别误会,我并无恶意,只是想试探一下你的功夫。源千鹤,但愿你还没有忘记当初刚来到长安时发下的誓言。你若不想过现在的日子了,可来寻我。只需在长安鸿胪寺外门右下角的墙上画下一个十字,自会有人来接你。”
  “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千鹤的额头渗出了汗。
  “没关系,我不着急。”说完这句话,千鹤忽的感觉到,牵引的气机猛然间消失了,好似那人就这般凭空消失不见了。那种带给她巨大危险压力的感觉,也转瞬不见了。
  千鹤单膝跪地,大松一口气,此刻,她已觉后背被冷汗浸湿。
  作者有话要说:  看评论,好多童鞋觉得是那黑手是朱大都督的。你们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啊,忘记我之前写过吗,僰人不会对先人不敬,更不会把仇人的尸首塞进先人的棺材里,那是大不敬。
  这一章有一点提一下:
  【居合道】起源于古奈良与平安时代初期(基本与唐朝一个时期)的拔刀术,成型于日本的战国时代,又名拔刀道。居合道的基本姿势多是跪着的,主要因为这种拔刀术是实用于室内暗杀、对决的刀术,讲究一招制敌,多是一种对峙双方心灵上的较量。
  居与合,是对峙双方的互称。(据我个人的理解,居指的是守方,合指的是攻方。两者身份不是固定的,在对峙的过程中会随时改换)。居合有着:拔刀术,居相,拔合,坐合,拔剑,鞘内,利方各种各样的流派。


第五十五章
  忽陀在漆黑的密林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跑着, 已经跑了两刻有余, 他却尚未看见云安寨的影子。
  他怀疑自己可能是又一次迷失方向了, 只是他分明记得他带着千鹤追赶沈绥时, 在这附近看见了火光,那应当是有人居住的。难道他的方向错了吗?
  忽陀不信邪, 他生在大漠,长在大漠, 茫茫沙海他都能穿越, 小小的密林如何能困住他。他坚信自己没有走错方向, 打算继续前行一段路试试看。如果实在不行,他就原路返回。
  又前行了半盏茶的时间, 忽陀拨开一段高耸至胸腹间的树丛, 迎面忽的吹来一阵阴风,吹得他汗毛耸立,鸡皮直竖。他下意识抖了一下, 只觉这股阴风钻进了他的骨髓中,寒透了他的心底。
  缓缓跨过树丛, 他终于走出了密林, 眼前的地势开阔起来。然而, 一片寂寥凄寒的景象展现在他的面前,四处都是断壁残垣,坍塌的木梁瓦舍,烧焦的漆黑椽木,碎成碳粉的茅草屋顶。这里是一片荒土, 在经历了一场大火之后,寂寥了不知多少年。
  忽陀怔怔然行走在废墟之中,他不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但他能大致判断出这里曾经是一个规模不小的村落,从废墟中的一些残留物能看出,这里的村民从事的大多是木匠一类的活计,废墟残垣之中有特别多的大型木材,尚未完全烧毁,还能看出原貌。某一处残垣旁,还堆积着外表一层被烧成焦炭的原木。这都是整段整段地被伐下,从大山之中运至此处的。但仿佛一夜之间,这里就被彻底摧毁了,这些大型的木材,再也没有人动过。
  忽陀甚至能看到一艘半成型的大船,就在村落西南角的空地之上,龙骨都已架好,船身下还铺着滚木制成的轨道,沿着坡道向下,就能直抵大江边。但是如今,龙骨翻倾在地,其中几根木材已经折断,看到看到有刀剑砍在其上留下的痕迹。同样,龙骨也成了焦炭,虽未完全烧毁,但模样依旧惨不忍睹。
  在这片村落废墟之中,忽陀找了一圈,并未能找到任何有用的东西。没有长绳,也没有可以求救的人,留给他的只是一片毫无利用价值的黄泉景象。
  这里的气氛太过凄寒阴冷,忽陀觉得身上的袍子都在透风,使得他寒颤不断。阴风呼号,在耳畔狂啸,忽陀想,那大约是冤魂的泣诉。他或许是这很多年来,唯一一个造访此地的活人,此番景象,映入他眼中,存入他脑海,如果这个村落里的人在天有灵,他们一定希望自己不要忘了曾来过这样一片废墟,这里曾是一夜间全村魂归之冥冢,大约,没有一个人,是自愿离开此世的罢。
  叹了口气,忽陀还是离去了,他不能在此久留,大郎和三娘还等着他救援呢。黑夜里,他站在山坡上俯瞰,隐约间,看到远处的江边好似有火光,他又惊又喜,连忙沿着轨道下了坡,往江岸边而去。
  ……
  “这附近有个周家村,十几年前,全村人一夜之间被灭口了,我推测,咱们现在身处的这处布满悬棺的洞窟,就是周家村全村人的葬地。”与此同时,悬棺之上,张若菡再一次问起沈绥究竟是怎么找到自己的,沈绥想了想,从头说起。
  “我看过奉节县令孙斐给我的县志摘要。如今的云安寨是十多年前才刚刚建起来的,迁来的都是水兵中退下来的老兵,以及他们的家属。云安寨是一个半军事化的村落,村里人都是水军军籍,战时为水兵,非战时这些人就造船、捕鱼为业。云安寨里的人,户籍本不在夔州奉节县,都是后来迁过来的。但是就在云安寨迁来的当年,奉节县的人口调查之中,却并未多出云安寨这八十多户人口,不知为何人口被抹平了。而云安寨迁来的记录语焉不详,很是模糊,还是孙斐自己在十几年后的调查之中,才察觉出了不对劲。这说明,当时有人掩盖了此地曾经居住过八十多户人口的事实。”
 
[返回首页]